资本涌入氢能赛道的投资逻辑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资本涌入氢能赛道的投资逻辑

 

低碳经济转型正在引领全球资本管理行业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资产再配置,以氢能为代表能源转型支柱行业迎来资金快速流入。

 

目前已经有IDG资本、凯辉基金、绿动资本等超三十家投资机构提前布局。氢能产业链上游的电解水制氢、下游的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均是机构关注的重点。此外,近年来对氢能产业的支持政策不断出台,很多地方政府也会配套设立一些产业基金投资产业、发展产业,比如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浙江等地的氢能产业基金。

 

资本为何大量用于氢能赛道?他们的投资逻辑是什么?企业应当具备哪些特质才能成为资本投资的优质标的?

 

氢电行业投资明显升温

 

氢能的应用范围可以覆盖交通出行、工业生产、能量转送,以及电网储能调配等。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载体和重要的脱碳原材料,氢能在碳中和社会中具有不可或缺性,相关领域的投资机会已经引起重视。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1-12月,仅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就超过20家企业获得资本的支持,融资总金额超过40亿元。2022年以来,也有包括东方氢能、未势能源在内的多家氢燃料电池企业获得大量融资。

 

氢能产业链也迎来发展热潮,尤其是绿氢领域,在2021年迎来新投资制氢项目约14个,吸引了中石化、中石油、宝丰能源等大型能源企业入局。2022年以来,也有河北建投、中石化、中国能建等多家央企国企持续投资布局氢能。

 

政策方面,随着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等政策利好持续释放,氢能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全方位催化了市场情绪。

 

上述规划提出,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鼓励氢能企业科创板、创业板上市的政策,将驱动一批头部氢能企业加速发展、扩大规模,并走向上市。清晰的退出渠道也利于创投行业的正循环,让更多VC/PE机构参与到对氢能的投资中。”绿动资本表示。

 

多重利好因素驱动下,以IDG资本、凯辉基金、绿动资本为代表的投资机构已经展开了对氢能和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的投资布局。

 

备注:据公开信息整理,本表格仅列举了部分案例,并未覆盖全面

 

从投资主体来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机构,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浙江等地的政府也配套设立了一些产业基金、机构去投资产业、发展产业。

 

从投资标的来看,在燃料电池领域,燃料电池及其应用作为氢能发展突破口,相对容易见成效,因此大额融资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尤其是燃料电池企业更受资本方的青睐,当然也有一些在上游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获得融资;在氢能领域,制氢及氢能装备端备受关注。

 

从投资金额来看投资金额大幅上涨,部分企业进入亿元级融资时代。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长期以来产业链融资规模普遍偏小。去年至今,企业融资金额上涨明显,部分甚至半数已经开始进入亿元级融资时代。这意味着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在资本市场的分量在加重。

 

哪些特质能吸引投资方?

 

结合当前的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上游的氢能制、储、运、加,还是中下游燃料电池及以氢车为代表的多元化应用端,都面临着技术卡脖子、企业体量尚小、市场差距小等问题。

 

这意味着,资本入局氢能行业的投资难度更高、风险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应当具备哪些特质才能成为资本投资的优质标的?

 

其一,产业链位置与资源整合能力。

 

“氢能产业链中,技术含量突出的环节是比较清晰的。我们对制绿氢、储运、燃料电池和动力系统中的关键材料尤其关注,并对这方面企业的研发和工程化能力进行深度的考察。” 绿动资本执行董事黄宽表示。

 

现阶段,由于下游应用端的商业化前景更为明确且市场规模更大,目前许多VC/PE机构在氢能领域的投资都集中在下游,尤其是氢能源汽车相关的氢燃料电池、系统、整车方面。氢能产业上中游的制氢、储运环节,随着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以及隆基、阳光电源等能源巨头的入局,也迎来资本的重视。

 

其二,企业的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

 

在目前的氢能行业总体规模下,具有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产品质量更可靠稳定和规范,发展多产品能力和盈利潜力比其他企业更大,未来随着行业发展,长期竞争优势就会大概率保持,随之盈利空间将不断提升。这类企业更加适配资本基于国家氢能战略的长期投资逻辑。

 

其三,企业的技术特点,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从中长期来看,利好政策的出台并没有改变产业和产品内生的成本结构,氢能的发展目前还有着比较强的区域性特点,并没有达到全国全面开花的局面;氢能源电池系统的稳定性、使用寿命等环节,也都有很多挑战需要去解决。

 

科技投资的魅力在于潜在技术路径的不确定性,唯有投资有高技术壁垒,具有自主创新属性的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

 

综上,对企业来说,在当下稳态向好的政策支持和融资环境下,扎实地提升包括研发、产业化、市场等各方面的业务能力,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2022年4月19日 14:05
浏览量:0
收藏

ARTICLES

文章详情